【关注】高考大类招生是什么?优势和弊端有哪些?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25-01-26 14:37:20

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开始推行专业“大类招生”的录取和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很多双一流高校中,那么大类招生是什么?大类招生又有哪些模式?考生报考时要注意什么?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什么是大类招生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来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


例如:在某校招生专业中,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其中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植物生产类”即可。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是同样名称的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具体所含专业见章程中的说明。


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选择具体专业。


另外,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方向等问题制定相关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克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尤其高中生普遍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大类招生可以让学生在分流具体专业前,先深入了解各专业特点,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02
大类招生的三种模式
1、按学科招生
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
2、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3、按“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03
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的区别
1、学科领域不同
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的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2、招生计划不同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无需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04
大类招生的优势和弊端
原本是高校希望能够给学生更多时间了解大学专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为学生创造学习理想专业的机会。大类招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选择盲目性
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克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多数学生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可以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时间内深入了解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2、减轻报考压力
大类招生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有利于减轻同学专业报考的压力。如果分开招生,某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若只有1-2人,很多同学往往不敢填报,但当集合多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计划增加到5-10人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同学的专业需求,高校在安排专业计划时也获得更大的空间。
3、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类招生结合大类培养以及通识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同学将来走入社会之后综合能力的展现。
但同时,部分高校实行大类专业招生,都是把冷门和热门专业混搭在一起,以提高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暴露了大类招生以下的弊端:
1、优势专业和劣势专业共存,分流到不理想专业
大学喜欢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放在一起,或者将优势专业和弱势专业放在一个大类中“打包录取”,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容易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欢的冷门或弱势专业。
比如有的计算机类既包含电子信息类、航空航天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又包括比较冷门的材料类专业,这种大类招生学生和家长报考时一定要慎重。
2、分流专业学不懂、挂科
部分大类招生专业对选考科目要求不细致,会导致学生大学分流之后可能出现自己虽然符合选科要求、但是会出现专业课听不懂、无法顺利毕业情况。
05
填报注意事项

1、综合考量一致性,了解专业分流方式


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考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同时了解清楚院校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方式,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


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2、仔细阅读招生章程,区分专业方向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3、关注体检要求,避免专业受限

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身体条件会有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当然,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高校也不是所有学科或专业都按大类招生。这一点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详细阅读高校的招生计划,搞清哪些学科或专业是按照大类招生的,哪些学科或专业是依然按照专业招生的。
▍ 声明:本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大众传媒大厦17层
联系电话:400-6328-766
集团企业邮箱
Powered by RRZCMS